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資訊計量學

資訊計量學(Informetrics

  著名的三大定律是準備考研究所時,看到相關文獻時有提到過此三大定律,但還是不太明瞭,後來發現維基百科介紹的還蠻清楚的,所以,那天課堂同學報告時對這些名詞並不陌生。


  現實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一些定律,除非常應用到,不然,還是很容易過目即忘的,但其實有些時侯"數字會說話",數字其實是最有利的證據,所以,有些機構也常取對自身或組織較有利的方向來解讀


  所以,即便有客觀的數據在其實多少也有主觀的成份在,小蝶老師在課堂上也有舉例說明有些”評鑑”其實還是有些技巧在因此,要常保作學問的精神,才能有所覺而不被誤導


◎資訊計量學
l      匯集各種資訊生產力的測量研究。(Rajan,1985)
l      資訊科學的實體部分,主要研究與資訊有關的科學化活動。(Morales,1985)
l      資訊計量學與測量、數學理論、資訊科學,包括資訊儲存與檢索等各種模式有關。(Egghe & Rousseau,1990)

*蔡明月著,《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台北市:編譯館,頁6,民92

◎書目計量學:
凡利用數學、統計學、邏輯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各類型文獻的本質和結構,作數量、品質和運用上的研究與分析者(何光國,1994

l      以量化方式處理紀錄式論述的屬性及其相關行為。(Fairthorne,1969)
l      分析和控制資訊傳播過程的計量學(Pritchard,1969)
l      運用統計和數學的方法來研究文獻的使用及出版的形式。(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1976)
l      所有文字傳播的形式及其作者的測量中心。 (Potter,1981)
l      利用數學及統計的計算法,對所有傳播的出版形式及其作者進行組
         織、分類及量化的評估。 (Sengupta,1985)
l      出版單位之形體、書目單位或二者之替代品的量化研究。
         (Broadus,1987)

*蔡明月著,《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台北市:編譯館,頁5-6,民
    92

維基百科定義:
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是1969年由Alan Pritchard提出,將其定義為「應用數學統計學方法,藉由計算與分析文字資訊的不同層面來顯現文字資訊的處理過程,以及某一學科發展的性質與趨勢」。書目計量學與資訊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簡稱「三計學」,為網路資訊計量學之基礎。

三大定律

  1. 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發現經常被引用的論文出自少數期刊,這些經常有論文被引用的期刊稱之為核心期刊,其與邊際期刊之數量呈現1aa平方的關係,亦即有報酬率遞減的現象。換言之,特定學科之最相關文獻集中於少數的核心期刊之中。此結果可作為圖書館在做館藏發展館藏評鑑時的依據,在館藏發展時,應先將核心期刊列為優先採訪的對象,若有剩下預算,再依序進行邊際期刊的購買;在館藏評鑑時,則可根據該館在各學科當中收錄了多少核心期刊,來評斷其館藏品質優劣。
  2. 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發現發表n篇論文的作者總數,是發表一篇論文作者總數的n平方分之一,也就是所謂的「洛特卡倒平方率」;另外,只發表一篇論文的作者總數,約是全部作者總數的60%。本定律可用來評估某學科領域內,不同作者生產能力、學術地位等。
  3. 齊普夫定律Zipf's Law):又稱為「字詞分布定律」,研究在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發現字詞的使用次數(f)與字詞的使次數排名(r)之乘積,會等於一常數C。此定律可應用於資訊檢索,使用低頻詞與中頻詞作為控制詞彙,得以提高檢索效益。

引文分析

  • 引文分析是書目計量學中的重要研究議題。陳光華認為,引文分析即是探討分析來源文獻Source works)及被引文獻Cited Works)之間的關係,從各種形式文獻的引用行為中,了解作品間的關聯性、各學科領域的引用特性、以及作品與作者的學科地位等等。其應用方面,可應用於了解學科、資訊檢索館藏發展等方面。

  • 國內外重要引文索引資料庫
    • 國外引文索引工具
      • 屬於ThomsonWeb of Science包含三個資料庫,
      科學引文索引SCI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

   台灣引文索引工具
      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SSCI
      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HCI

文獻老化

  • 學術文獻隨其發表時間漸長,其內容會逐漸不合時宜,價值日益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價值,這就是文獻老化的概念。它可以用來了解學科知識的轉變、淘汰圖書館館藏、評鑑文獻之價值等。
   陳光華列舉之文獻老化的指標如下:
  1. 半衰期:某學科領域中,尚被使用的所有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的時間內發表的。這段時間就是該學科的半衰期
  2. 普賴斯指數:某學科領域中,把對年限不超過5年的文獻引文數量與引文總數之比當作指數,用以測量文獻的老化速度和程度。指數越大,半衰期越短。
  3. 剩餘有益性指標:某一年份某一期刊被使用者利用的文章數被稱為期刊有益性。經過若干年後,期刊還保留的有益性,即「剩餘有益性」。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8%E7%9B%AE%E8%A8%88%E9%87%8F%E5%AD%B8

   小組簡報
  White, H.D., & McCain, K.W. (1998). Visualizing a discipline: 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72-1995. JASIS, 49(4), 327-355.

 蔡明月、劉瓊芳(2007)。「資訊計量學研究及其發展演變」。圖書與資訊學
 刊,61期,頁42-56

 黃慕萱(2010)。「2010年臺灣ESI論文統計結果」。評鑑雙月刊,25期,頁
 23-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