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圖書資訊學概觀圖示

圖書資訊學研究概觀
 
Scope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有了它
你會看的更清楚
圖書+資訊
(左右鏡片}
館員
(中 = 間)

搭起虹橋


管理學  傳播學  社會學 ......
(鏡架閃亮綴飾)
妥善利用它

若度數倍增
也許還能變成

望遠鏡
 
看的更高更遠
 


指定閱讀


Bates, M.J. (1999). The invisible substra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JASIS, 50(12), 1043-1050.
Borko, H. (1968).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 3-5.
Buckland, M.K. (1991). Information as thing, JASIS, 42(5), 351-360.
Rayward, W.B. (1998).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libraries, museums and  archives. In History and Electronic Artifacts. ed. E. Higgs, 207-26.
Saracevic, T. (1999). Information science. JASIS, 50(12), 1051-1063.
Shera, J.H., & Cleveland, D.B. (1977). History and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RIST, v.12, 249-75.
Taylor, R.S. (1966). Profession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 v.1, 15-40.
王崇德(1991)。第一章:「必要的學術鑒別」。情報科學原理。台北:農資中心。
張新華(1991)。第一、二章:「資訊學的學科內容、學科地位和學科性質」、「資訊學的淵源和歷史過程」。 資訊學概論。台北:商務。
賴鼎銘(1993)。第一、二章:「先從圖書館學是不是科學談起」、「圖書館學研究的典範危機」。圖書館學的哲學。台北:文華。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報告日期:99/12/25
報告組員:周富美、王惠蘭、洪麗玲  


【指定閱讀】
   
Dalkira, K. (2010).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s. I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3rd ed.

阮明淑(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期,頁57-82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資訊機構管理


資訊機構管理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這次報告組的麗芳同學一開場即抛出一個大家都有可能遇到的議題,如下所示:
n      圖書館接獲通知有結餘款500,館長指示欲購買
  一套書籍共約共7000
n      您是典藏負責人
n      您會有哪些具體做法使7千餘冊書籍順利入藏?

 前一工作職務是負責中書及視聽採購,當時即曾遇到過此一問題,只是金額沒這麼大,又是指定要買中文書,所以,當時的解決方式即是請該系支援工讀生以協助加工等事宜。老師說會想買電子書,深有同感。

 講到圖書館評鑑模式,前幾天學校發文要各單位作「績效評量指標」,上網Google找到了ISO11620,只是其內容多偏向讀者服務,技術服務描述較少,瀏覽了二次,似乎沒規範到目前工作負責的期刊。ISO11620似乎不够周延,有些可惜。

 這次老師的指定閱讀中,楊美華教授在其一篇未出版的文獻中提到以下的一些觀點,個人頗為贊同也覺得挺受用的。

楊美華(2007)。「資訊機構管理」(未出版)。

資訊機構之設置,可以區分為機關型態及單位型態兩種;以單位型態設置,
分為正式建制單位及臨時任務編組兩種,前者循法定程序修訂其組織法規設置;後者則經權責機關核准設置之。資訊機構之任務包括:關於資訊業務之策劃、督導、協調、審查及管理,或資訊系統之設計及資料處理、關於資訊應用之教育訓練與諮詢服務等事項。本章以圖書館為例,說明資訊機構之管理。

二十一世紀是網路的時代,數位化時代要有新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現代化的圖書館是多種資訊資源的彙總,經由專業人員,提供便捷的介面,為資訊消費者提供整合性的知識服務。今天的圖書館除了提供傳統印刷式資料外,還包括了各種形式的資訊資源,以及對各個資訊網、各種資料庫提供指引、連接和轉介。易言之,圖書館是社區的資訊中心、全球的書目利用中心和知識的入口網站。

對資訊機構而言,館舍、館藏、和人員是不可或缺的三個支柱,即使未來圖
書館呈現的形式不一定是實體,取而代之的將是位元,但是館藏和人員仍是最重要的元素。資訊機構管理是資訊機構進行計畫、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的過程。
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證資訊機構的正常運作、提高資訊機構的效益。由於時代的變遷,傳統資訊機構管理型態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為了提升資訊機構的服務品質與功能,資訊機構必須積極有效的謀求新的經營理念及運用有效的經營管理方法。

※空間氛圍的建構

建築之美不僅能滿足感官上的喜好,更可以表現建築物的精神。圖書館建築
是一種有特定功能和需求的建築,而使用者對構成一座圖書館所有物質、精神的因素,都有著一種深刻創造與欣賞的美學關係。圖書館建築的特色不僅要有意境崇高的藝術性,更要滿足圖書館多元化的服務功能。亦即在外觀和內部結構上都能予人一種「啟迪」;在造型上有時代感,在佈局上有前瞻性,在設施上現代化,以提供讀者一個舒適、便捷的學習環境和發現之旅。

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之下,圖書館服務內容、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因而實體的
建築設計,也經歷了由簡單到多元,由封閉到開放的進程。空間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圖書館實體建築將永遠存在,變的只是知識的呈現方式,變的只是讀者與知識交會的方式;圖書館所營造的知識體驗氛圍,是不變的願景,提供讀者與知識交會的場域是不變的使命。有了資訊科技的介入與推波助瀾,圖書館可以創造不一樣的知識體驗場域,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選擇、更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以激發讀者自我發現。(謝寶煖, 2001

建築設計的本質在求人文的終極關懷,就圖書館而言,「讀者」的意象是圖
書館建築空間設計的基礎,在功能上固要求實用,在美感上,更要追求更深遠的意涵,以期表達人與書的交融。在規劃圖書館的空間需求時,須重新思考圖書館工作流程的合理性。要在建築空間上發揮圖書館的功能,必先分析圖書館館藏的佈局是否合理?讀者取向的動線是否全盤掌握?人力的動員是否最為精簡?

※經營新思維

管理是隨著時代潮流而改變的,未來的管理將走向「整合」的趨勢。「標竿
分析」、「平衡計分卡」、「六標準差」和「知識管理」等都是新發展的管理理念。

(一)    以標竿分析進行圖書館自我績效評估
標竿分析(benchmarking)是以同業內的高度競爭者或知名領導者為標竿,
針對自身產品、服務與作業流程予以評量的連續過程;是一種確認、建立與達成卓越標準的方法;是一種評量與改善作業流程的全面品質管理工具。其主要目的在於:(1)提高顧客滿意度;(2)提高有效性;(3)提高效率;(4)節省成本。圖書館引進標竿分析的意義包括:(1)評量圖書館的服務架構;(2)增進圖書館的服務績效;(3)獲取與增進管理高層對圖書館的支持;(4)協助達成圖書館整體的策略目標;(5)證明圖書館的價值;(6)建立圖書館相互間的專業關係。(黃久晉, 2003

() 導入平衡計分卡的概念
所謂的平衡計分卡,係採用驅動未來績效之量度,來彌補僅衡量過去績效的
財務量度之不足。計分卡的目標(Objectives)和量度(Measures),是從組織的願景與策略衍生而來的,它透過四個構面: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來考核一個組織的績效,由這四個構面組成平衡計分卡的架構。這四個構面有其順序,彼此之間也具有相互影響之作用。

創新的企業將平衡計分卡視為一個戰略性的管理體系,用以規劃企業的長程
策略,它們利用計分卡的衡量焦點來規劃重大的管理流程:(1)澄清並詮釋願景與策略;(2)溝通並連結策略目標和量度;(3)規畫、設定指標並校準策略行動方案;(4)加強策略的回饋與學習。(陳正平等譯,2004)

平衡計分卡要求企業必須將企業的願景、經營策略及競爭優勢,以策略性議
題、目標和衡量指標的方式轉化成員工日常營運的語言,來幫助企業落實企業
的願景與策略。圖書館的經營如能以客為尊,出奇制勝,導入「平衡計分卡」、全面品質管理等觀念,將可以化解危機,再創新機。

成功的管理沒有捷徑,但有步驟;消費者導向的時代,服務管理要求新求變,
精益求精。管理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實踐!


【參考來源】
小組簡報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 Berry, L.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Spring), 41-50.

楊美華(2007)。「資訊機構管理」(未出版)。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資訊政策

資訊政策(Information Policy

 這次上課的報告組,是本班的快樂三人組,感覺報告時三人情緒都很High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報告組因指定閱讀中,有篇是較難閱讀及理解的英文文獻,故引用一篇林呈潢教師的一篇中文博士論文作對照。

 所以,撰寫論文時,真的要很謹慎且嚴謹,因為不知日後是否會被再引用或參考等。而資訊政策之所以重要,乃是因其為日後所有計畫及行動之指引。報告組同學也找了很多相關的政策資料給大家參考。


l      政策
 為一組整體策略,包括訂立長期目標、分配資源以達成目標、選擇行動方案。 (Ardrews K. 1971)

l    資訊政策
   它可以是國家資訊政策,或是地方政府資訊政策,甚至為私人企業、組織的資訊政策。

美國政府

    資訊公開法案
    隱私權法案
    美國政府出版局寄存圖書館法案及美國印刷法
    著作權法案
    文書減量法案及美國預算管理局有關政府資訊資源管理通知
    Others 如通信、科技資訊管理、頻道使用等

台灣政府
    政府出版品管理作業要點  (行政規則)
    圖書館法
    檔案法
    著作權法
    Others 電子簽章法 電信法



l      2009.11.16 行政院通過「愛台十二項建設」計畫
  第5項「智慧台灣」-讓台灣人才發光發熱
        人才培育:
 a.加強語文及資訊教育,消除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鼓勵終身學習。
        文化創意產業:
        建設全世界第1的無線頻國家:
        建構智慧交通系統及智慧生活環境:

愛台十二項建設
http://www.ey.gov.tw/ct.asp?xItem=64739&ctNode=2313&mp=1

Classification example

R.L Chartrand  資訊政策九大類
 1.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policy.
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3.     Telecommunications and broadcasting policy.
4.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olicy.
5.     Information closure,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acy.
6.     Computer regulation and computer crime.
7.     Intellectual property.
8.     Library and archives policy.
9.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olicy

林呈潢整理之九大類

1.      政府資訊資源管理政策
2.      資訊技術政策
3.      通訊廣播政策
4.      國際交流政策
5.      資訊傳播政策
6.      資訊保密與隱私政策
7.      電腦規模與犯罪政策
8.      知識產權政策
9.      政府資訊傳遞政策


◎利用數位圖書館減少數位落差的問題

l      數位圖書館的研發經費過高
l      開發中國家數位圖書館建設的問題及使用
        圖書館預算縮減
        缺乏財政支持
        缺乏充分發展和最新OPACs,網路資訊資源難以取得
        貧乏的資訊通信技術
        接觸ICT的設施差
        政府和機構在網路檢索上採取嚴格的的政策
        缺乏訓練有素的人力資源
        資訊素養素質差


曾淑芬這篇寫道:

近年來各國皆規劃資訊社會政策以解決該國所遭遇的社會經濟問題,環顧這些政策大多以供給面政策為主,諸如增加企業資訊化程度、改善個人資訊技能、完善電子化政府服務,但是對於需求面政策中的企業、個人或公民,能否因著供給面的政策能獲得實質上的改善則是缺乏論述。

因此本文分析歐盟、愛爾蘭、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在資訊社會政策發展上的差異,分析的架構主要沿著各國提出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資訊社會政策,並依據供給面與需求面政策,分析資通訊科技基礎建設、經濟與產業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以及電子化政府層面等軸向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目前的資訊社會政策大多以供給面以及經濟與產業層面為主,雖然在政策層面上有此類似的軌跡,但是實際執行時則因應該國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資訊社會發展進行調整,文末則建議未來進行資訊社會政策議題研究時,應考量該國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兼顧供給面與需求面政策。

因此台灣政府面對此一社會結構的轉變,亦從 1994年起推動一系列將國家升級至資訊社會的資訊政策,讓台灣民眾得以享受各項資訊社會評比的碩果。從早期的國家資訊通訊基本建設推動專案小組所推動的「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中期的「數位台灣計畫」、「行動台灣計畫」,以至於目前由「優質網路社會計畫」直接升級為「智慧台灣計畫」,顯示台灣政府對資訊社會不遺餘力之重視與發展。

【參考來源】

小組簡報

Rowlands, I. (1996).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policy: concepts,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tool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2(1), 13-25.
  
林呈潢,「從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建構我國國家資訊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7),頁110

Chowdhury, G.G.(2010. Digital Divide: How can digital libraries bridge the gap?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555/2010, 379-391.

曾淑芬(2009)。「資訊社會發展議題與政策比較研究」。科技發展政策報導,頁3-18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這次上課課堂上報告組還播放了小遊戲活絡氣氛,「資訊素養」此一名詞,近年來圖書館的利用教育似乎頗為注重且強調,而很多同學卻是第一次聽過"Big6"此一名詞,老師頗為訝異這麼多人沒聽過,而這就是念研究所的好處,有老師的指引,上過課即知曉了。

   圖書館不僅具有傳統的功能--藏書樓,現也肩具教育讀者如何使用圖書館,使其能有效利用圖書館資源,並找尋到所需資訊等能力。故必須培養讀者的資訊素養等能力,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

What is the Big6
是一種將資訊素養歷程具體化的方法和架構。
林菁(2010)


B-I-G S-I-X

1.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ask Definition
 確切地瞭解探究的問題- - -定義問題
2.Identify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確定資訊資源的範圍- - -搜尋策略
3.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Location & Access
 獲取相關資訊- - -取得資訊
4.Select a solution. Use of Information
 選擇一個解決方案- - -利用資訊
5.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a product. Synthesis
  把觀點整合到作品中- - -整合資訊
6.eXamine the result. Evaluation
 檢查結果- - -評鑑成果

Big6 - 特性

l學習者--提供了一套明確的技能,供學習者依循,幫助其有效解決資訊
 問題
l教學者--Big6融入教學,訓練學習者批判性思考 ,提升學習者的資訊

  運用能力,邁向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目標

(高千喻2010)

維基百科: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個自21世紀開始興起的新名詞,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根據美國德薩斯大學圖書館的資訊素養(信息文化)導修網頁 (英語)指出,資訊素養(信息文化)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使用及創造資訊、評估的能力(張臺隆,2004)
不同人對資訊素養(信息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大致上都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部分:
(溫雯韻;TILT)
  1. 確認所需資訊
  2. 尋獲資訊
  3. 評估資訊
  4. 應用資訊
「資訊素養」這個名詞其實早在1974已經出現。當時,美國圖書館學會(ALA)舉辦了「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的第一次會議。當時,主席Zurkowski在會議中以提綱形式第一次提出這個名詞。到了21世紀,資訊素養(信息文化)這個名詞在教育界漸漸取代舊有的「資訊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或「資訊技能」(Information Skills),原因是「資訊素養」講求較高層次方面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而不是單單指能力或認知上的評估。所謂「素養」,源自英語的「Literacy」,即對於文字的讀寫能力。把這個概念對映到資訊科技,就是指學生或職員對資訊的解讀及製作能力。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小組簡報
http://glisntnu99.blogspot.com/

Eisenberg, M. (2008).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2), 39-47.

林菁(2010)。「利用Big6問題解決模式教導大一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頁37-63

吳美美(2007)。「大學數位教學設計課程模式與課程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78期,頁61-90

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

 這次上課主題是「資訊行為」,報告組同學也針對「資訊行為」一詞去作檢索,這一主題的相關論文頗多,文科同學好像比較偏好此一議題,所以,很多論文皆是以此為研究方向。

 圖書館應算是教育服務類的一種工作。當然服務是要以人為主,所以,像資訊行為之類的相關研究論文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專有名詞,如果不是老師開的指定閱讀書單中有提及,不然,也少有機會再深入去了解,竟然還有這麼多的理論及相關的探討值得再研究。

林珊如教授和許禎芸一文中提及如下觀點:

林珊如、許禎芸(2008)。「從國內碩士論文探討資訊行為相關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31期。頁51-74

圖書資訊學領域的研究中,經常可見研究者設定了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s)、資訊尋求(information seeking)、資訊使用(use of information)、資訊分享( sharing of information)等為關鍵詞彙,讀者亦習慣將這些研究歸結成「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s)」相關研究。然而,有些學者開始提出「資訊行為」一詞的適用性,指出從文法角度而言,「information behaviors」並不是一個能合理隱含人類行為之主體的名詞, Pettigrew FidelBruce2001)等人便指出,information behaviors」這個術語的範圍備具爭議,值得加以檢視。

回顧資訊行為研究之發展歷程,自1960年代始有研究者從使用者的角度關注資訊尋求活動(Gonzalez-Teruel & Abad-Garcia, 2007),而DervinNilan1986)所發表的「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一文,被公認為將資訊行為研究從系統導向典範帶往使用者導向典範的重要文獻。 Case2006)將 ARIST歷年發表的有關資訊行為研究的論文,約略歸納出趨勢如下: 1990年以前以資訊需求與使用(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為主; 1993年一直至近年議題開始多元化,圖書資訊學領域中的研究者更為強調和資訊行為有關的各種元素與概念,例如
Choo Auster1993)的「環境掃描( Environmental Scanning)」、 Chang
Rice1993)的「瀏覽(Browsing)」、 Metoyer-Duran1993)的「資訊守門員(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2000年以後則有越來越多關於資訊行為模式、方法論等之探討,如 PettigrewFidelBruce2001)、 KingTenopir1999)、 Wang2001)等人之研究;此外,對情境(context)這個概念的討論也逐漸展開,並受到重視。

◎維基百科: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有各種的定義,雖然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定義,但是我們常看到在許多期刊文獻與課程上已經廣泛在使用這個詞彙。資訊行為常常與資訊尋求行為相提並論,其內函包括資訊的需求與促發需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影響回應的因素…等等。

◎小組簡報:

資訊行為的定義

    Wilson(1995, 1997) : 歸納資訊尋求行為研究(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與後續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與資訊使用(information use)研究,提出一整合性的研究主題:資訊行為研究(information behavior)

  Wilson (2000) : 「人類與資訊的來源、管道而產生的相關行為,包括主動與被動的資訊尋求與資訊使用。」

   Pettigrew, Fidel & Bruce(2001) :「研究人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包括在工作場所與日常生活中,對資訊的需求、尋求、提供與使用。」

圖資人為何需要了解此議題

   就大學圖書館、研究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而言,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快速精確的傳播知識。」(陳昭珍,2008)
     了解使用者的資訊行為,包含對資訊的需求、資訊尋求及蒐集的管道、對圖書館資訊或服務的滿度程度,再基於這些資訊需求調整館藏,以提供切合需要的資源。

資訊行為理論
◎資訊貧窮理論(theory of information poverty) (Chatman,1996)
1.冒險(risk-taking):指的是對貧窮者而言,他們很少透過與自己生活世界 
 外的他人互動獲得資訊,因為他們比較不易相信他人,會認為與別人分
 享資訊是一種冒險。
  2.守祕(secrecy):貧窮者會有守祕的傾向,不易與他人分享資訊。
  3.瞞騙(deception):指貧窮者除了隱藏真實的資訊之外,還提供錯誤資訊。
  4.狀況相關(situational relevance):指資訊會選擇性被貧窮者接受,但是必須是該資訊與每天生活的問題或所關心事務有關聯。

◎圓周生活理論(theory of life in the round)  (Chatman,1999)
1.小世界(small world):指特定世界中的成員有共同的觀點和關懷,語言和風俗將成員結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世界觀。
  2.社會標準(social norm):指在小世界中出現的習慣性模式,目的在讓處於世界中的人們有種平衡感,除了成員行為被標準化外,它也提供了集體的方向感和順序感。
  3.世界觀(world view):指小世界的信仰,它提供了一種價值系統,讓小世界的成員得以評估及解釋該世界。
  4.社會類型(social type):是指依特色的不同來區分族群,相同族群的人會被視為圈內人(insiders),反之則是圈外人(outsiders)

◎規範的行為理論(theory of normative behavior) (Chatman,2000)
 1.社會標準(social norm)
    2.世界觀(world view)
    3.社會類型(social type)
    4.資訊行為:指的是世界中的人們看到或表現出適合某些特定情境的行為,會
受到社會標準所趨使。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小組簡報
Church, K., et al. (2007). Mobile information access: a study of emerging search behavior on the mobile  Internet.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 1(1).

林珊如、許禎芸(2008)。「從國內碩士論文探討資訊行為相關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31期。頁51-74

葉乃靜(2009)。「基於資訊行為實證研究建構回應弱勢族群需求的圖書館資訊服務」。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期,頁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