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

 這次上課主題是「資訊行為」,報告組同學也針對「資訊行為」一詞去作檢索,這一主題的相關論文頗多,文科同學好像比較偏好此一議題,所以,很多論文皆是以此為研究方向。

 圖書館應算是教育服務類的一種工作。當然服務是要以人為主,所以,像資訊行為之類的相關研究論文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專有名詞,如果不是老師開的指定閱讀書單中有提及,不然,也少有機會再深入去了解,竟然還有這麼多的理論及相關的探討值得再研究。

林珊如教授和許禎芸一文中提及如下觀點:

林珊如、許禎芸(2008)。「從國內碩士論文探討資訊行為相關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31期。頁51-74

圖書資訊學領域的研究中,經常可見研究者設定了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s)、資訊尋求(information seeking)、資訊使用(use of information)、資訊分享( sharing of information)等為關鍵詞彙,讀者亦習慣將這些研究歸結成「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s)」相關研究。然而,有些學者開始提出「資訊行為」一詞的適用性,指出從文法角度而言,「information behaviors」並不是一個能合理隱含人類行為之主體的名詞, Pettigrew FidelBruce2001)等人便指出,information behaviors」這個術語的範圍備具爭議,值得加以檢視。

回顧資訊行為研究之發展歷程,自1960年代始有研究者從使用者的角度關注資訊尋求活動(Gonzalez-Teruel & Abad-Garcia, 2007),而DervinNilan1986)所發表的「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一文,被公認為將資訊行為研究從系統導向典範帶往使用者導向典範的重要文獻。 Case2006)將 ARIST歷年發表的有關資訊行為研究的論文,約略歸納出趨勢如下: 1990年以前以資訊需求與使用(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為主; 1993年一直至近年議題開始多元化,圖書資訊學領域中的研究者更為強調和資訊行為有關的各種元素與概念,例如
Choo Auster1993)的「環境掃描( Environmental Scanning)」、 Chang
Rice1993)的「瀏覽(Browsing)」、 Metoyer-Duran1993)的「資訊守門員(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2000年以後則有越來越多關於資訊行為模式、方法論等之探討,如 PettigrewFidelBruce2001)、 KingTenopir1999)、 Wang2001)等人之研究;此外,對情境(context)這個概念的討論也逐漸展開,並受到重視。

◎維基百科: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有各種的定義,雖然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定義,但是我們常看到在許多期刊文獻與課程上已經廣泛在使用這個詞彙。資訊行為常常與資訊尋求行為相提並論,其內函包括資訊的需求與促發需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影響回應的因素…等等。

◎小組簡報:

資訊行為的定義

    Wilson(1995, 1997) : 歸納資訊尋求行為研究(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與後續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與資訊使用(information use)研究,提出一整合性的研究主題:資訊行為研究(information behavior)

  Wilson (2000) : 「人類與資訊的來源、管道而產生的相關行為,包括主動與被動的資訊尋求與資訊使用。」

   Pettigrew, Fidel & Bruce(2001) :「研究人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包括在工作場所與日常生活中,對資訊的需求、尋求、提供與使用。」

圖資人為何需要了解此議題

   就大學圖書館、研究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而言,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快速精確的傳播知識。」(陳昭珍,2008)
     了解使用者的資訊行為,包含對資訊的需求、資訊尋求及蒐集的管道、對圖書館資訊或服務的滿度程度,再基於這些資訊需求調整館藏,以提供切合需要的資源。

資訊行為理論
◎資訊貧窮理論(theory of information poverty) (Chatman,1996)
1.冒險(risk-taking):指的是對貧窮者而言,他們很少透過與自己生活世界 
 外的他人互動獲得資訊,因為他們比較不易相信他人,會認為與別人分
 享資訊是一種冒險。
  2.守祕(secrecy):貧窮者會有守祕的傾向,不易與他人分享資訊。
  3.瞞騙(deception):指貧窮者除了隱藏真實的資訊之外,還提供錯誤資訊。
  4.狀況相關(situational relevance):指資訊會選擇性被貧窮者接受,但是必須是該資訊與每天生活的問題或所關心事務有關聯。

◎圓周生活理論(theory of life in the round)  (Chatman,1999)
1.小世界(small world):指特定世界中的成員有共同的觀點和關懷,語言和風俗將成員結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世界觀。
  2.社會標準(social norm):指在小世界中出現的習慣性模式,目的在讓處於世界中的人們有種平衡感,除了成員行為被標準化外,它也提供了集體的方向感和順序感。
  3.世界觀(world view):指小世界的信仰,它提供了一種價值系統,讓小世界的成員得以評估及解釋該世界。
  4.社會類型(social type):是指依特色的不同來區分族群,相同族群的人會被視為圈內人(insiders),反之則是圈外人(outsiders)

◎規範的行為理論(theory of normative behavior) (Chatman,2000)
 1.社會標準(social norm)
    2.世界觀(world view)
    3.社會類型(social type)
    4.資訊行為:指的是世界中的人們看到或表現出適合某些特定情境的行為,會
受到社會標準所趨使。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小組簡報
Church, K., et al. (2007). Mobile information access: a study of emerging search behavior on the mobile  Internet.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 1(1).

林珊如、許禎芸(2008)。「從國內碩士論文探討資訊行為相關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31期。頁51-74

葉乃靜(2009)。「基於資訊行為實證研究建構回應弱勢族群需求的圖書館資訊服務」。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期,頁73-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